解决校外培训过热问题,根本是要破家长“心中贼”
校外培训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。在3月31日国新办举行的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发布会上,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再次对此进行了回应:校外培训仍然过热,要进行进一步整顿;要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,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。
这两个努力方向无疑是正确的,但真正实行起来却非常难。要真正解决家长的“育儿焦虑”,让家长能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,才是对校外培训的“釜底抽薪”。
吕玉刚说,下一步要从严审批培训机构。但从严审批就能解决校外培训过热的问题吗?恐怕不能。有市场需求就有市场的参与者,就有资本的介入。国内校外培训市场规模具体有多大,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。但在2019年初,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经做过一个估算:2019年中国校外培训人均花费在6500元左右,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,预计到2020年这一规模将超5000亿元。
这么大的市场规模,肯定会吸引社会资本蜂拥而入。校外培训既有线下的,也有线上的。现在线上培训可以说是甚嚣尘上,各种广告推介充斥着家长的眼球。“从严审批培训机构”恐怕只能使得校外培训这个“资源”更加“稀缺”,让家长付出更多的代价。
但这个问题就真的无解了吗?吕玉刚的话说在了点子上,那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。学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,但现在一些教师并没有专注到校内教学。课上不讲课下讲,在课堂上就是走走过场,不参加这些教师的课外辅导班就难以深度学习。
这种情况相信很多家长遇到过,但一般都会咬着牙忍受过去。笔者认为,只有正规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工作者充分尽职了,才能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。教师的待遇已经不低,而有些教师的“额外收入”甚至比本职工作取得的收入更高。这也是需要继续整顿的方向。
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“心中贼”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。有个说法是这样:孩子在幼儿园时期,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是北大、清华的料;到了小学、中学时期,觉得起码要考个名校吧。于是为此进行巨大的资金、时间等投入。实际上,查阅统计资料可以看出,从恢复高考以来,各省份的高考状元中真正做出令人瞩目成绩的并不多。
笔者的一位朋友最近在鼓励儿子学好外语,他说,学好外语将来可以到澳大利亚去摘葡萄。这看似调侃,其实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,学历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元素,也不是对一个人成功与否评价的基本元素。他进而表示,社会的发展已经消除了职业中的障碍,白领和蓝领之间并不存在差别,将来白领和蓝领这个概念也会消失。
总之,一个巴掌拍不响,解决校外培训领域过热问题,一方面,相关部门要按照系统治理、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,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,进一步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,尤其是要创新收费管理方式,规范培训行为,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;另一方面,家长也需要改变固有思路,成功的道路千万条,“学好数理化”只是其中一条道而已。
(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