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家教师?众筹私教?教育部出手了

cntrain3年前 (2021-09-09)点评296

“双减”政策发布以来,各地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治理,但部分地方出现了学科类培训转入“地下”,换个“马甲”逃避监管等隐形变异问题,“住家教师”“众筹私教”等现象开始增加。

9月8日,教育部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》。《通知》明确,将坚决查处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。

7种隐形变异补习形态:

违规家教、众筹私教、游学等在列

通知指出,对不符合上述合规性要求,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科类培训行为,应依法依规予以查处:

——违反培训主体有关规定,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,以咨询、文化传播、“家政服务”“住家教师”“众筹私教”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。

——违反培训人员有关规定,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,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开展有偿补课。

——违反培训时间有关规定,通过“直播变录播”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。

——违反培训地点有关规定,组织异地培训,在居民楼、酒店、咖啡厅等场所,化整为零在登记场所之外开展“一对一”“一对多”等学科类培训。

——违反培训内容有关规定,以游学、研学、夏令营、思维素养、国学素养等名义,或者在科技、体育、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,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。

——违反培训方式有关规定,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讯、网络会议、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。

——其他违反相关规定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。

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

发现一起、查处一起

此外,通知表示,对于明显违反相关规定的,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旗帜鲜明严肃查处。根据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的隐蔽性、多变性特点,以及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或指定专业机构,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。

通知还提到,各地要按照“谁审批、谁负责”的原则,对学科类培训的隐形变异问题进行查处。对于证照不全的机构和个人,根据国务院《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》的规定予以查处。对跨区域违规行为,由培训机构审批地、违规行为发生地相关部门共同查处。

通知要求强化监管执法。各地要充分发挥“双减”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,强化部门协同、条块联动,压实责任。要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查处工作纳入省、市、县和乡镇(街道)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,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治理功能,开展区域巡查执法。

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,拓展问题线索来源,强化社会监督。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,要加大执法力度,发现一起、查处一起、通报一起。要创新监管方式,推进“互联网+监管”,会同相关部门,探索将违规培训的机构和个人信息,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,实施联合惩戒,坚决防止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蔓延。

据教育部网站

“双减”增加教师负担?教育部回应

昨日上午,教育部举行第六场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,介绍了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成效、国家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工作等内容。

在回答记者关于“‘双减’是否会增加教师负担?”问题时,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,教师减负政策已实施近两年,各地也严格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,出台了教师减负措施及清单,建立了统筹规范的相关制度,减少了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。

任友群强调,教师减负不仅是广大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,也是教育部高度重视的工作。2019年,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《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要求清理规范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各项工作,特别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,确保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,静心育人,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,激发他们的专业发展动能和教育教学热情。

下一步,教育部将继续督促指导各地将教师减负工作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,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,推动教师减负工作取得实效。 据人民网

是住家保姆还是住家私教 需科学鉴定系统治理

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

治理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或者家庭,有了可依据的明确规定。近日,教育部出台具体指导意见,对这类违规的学科类培训进行规范治理。

我国社会为何存在学科类培训可能转到地下或家庭的担忧,是因为客观而言,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之下,家长有提高孩子的分数、名次的现实需求,如果这一需求没有得到疏导,通过公开、合法的渠道无法满足,就可能转为请私教,包括请在职教师家教,请住家保姆家教,以及有的培训机构则送家教上门。

指导意见明确了违规家教的情形,包括在职教师家教、没有合法教师资格的人员家教、以住家保姆名义请家教等都是违规的。很显然,根据指导意见,监管部门可通过网格化管理、扩大线索来源等方式,进行监管、查处。但也需要意识到,鉴于转向地下、家庭的私教的隐蔽性,要取证、查处是颇为困难的。

这就需要科学治理与系统治理相结合。所谓科学治理,是指要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,由专家委员会鉴定培训的方式、内容是否违规。专家委员会鉴定机制,不仅可以处理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分类争议,如有机构以非学科类培训为名开展学科类培训,可由专家委员会对具体培训内容进行鉴定;还可用于取证转向家政服务的学科类培训服务,如家庭聘请的是住家保姆,但住家保姆的主要工作是对孩子进行一对一家教,这是需要专家委员会进行鉴定的。

由于家长请私教十分分散,这无疑加大了监管的难度,这比查处无证无照的培训机构还难。为此,需要加强监管力量,明确属地管理原则。需要注意的是,治理校外培训机构,不是一刀切的关停,而是通过严格治理,让校外培训回到其应有的功能和定位。如学科类培训不能利用学生的节假日、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。

所谓系统性治理,则包含三个层次。第一个层次是,要堵住监管的漏洞,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,就是堵住违规、变相的学科类培训运作空间。有一些机构策划搞咖啡馆培训、图书馆培训以及异地培训,这显然是不被允许的,这不过是换一个培训地点而已。

第二层次是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治理,针对转向地下或家庭的私教,除了加强监管之外,还需要通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,给学生创造有意义的节假日、双休日、寒暑假去处来加以疏导。有的家长不满意学校教育质量,这部分家长如果有条件就会想方设法请私教,对于请私教的家长,最多进行批评教育,而无法进行处罚——处罚只能针对供给方。还有的家长工作忙,就连双休日、节假日也经常加班,无法陪伴孩子,如果社区里没有有意义的去处,这些家长也会送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,虽然双休日可开展非学科类培训,但家长可能更关注的是学科类培训,上不了学科培训,就会请私教。因此,要疏导家长的需求,就必须提高学校教育质量,并由社区提供双休日、节假日的活动去处。

第三层次是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。我国家庭教育理念,还延续之前的功利教育观和成才观。这需要在两方面发力,一方面推进破除唯分数、唯升学、唯学历的教育评价改革,在全社会形成新的教育观和成才观。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,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,对孩子的成长有合理的期待,为孩子规划适合的成才道路。之前,很多家长从培训机构那里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,往往是“打鸡血式”,增加焦虑的,全社会由此存在教育剧场效应。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后,家长也就可以逐渐从剧场效应中摆脱出来,学校和社会舆论应该倡导科学育儿理念,不再刺激家长的焦虑。

据教育部网站